文/新浪微博 遇到mini姐
这个问题可能困扰着很多刚刚取得法考资格证的法学生朋友们,也包括我,千辛万苦过独木桥,却发现前面的路也并不轻松。到底是进入综合型大所,接触各种类型案件后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走向专业化?还是一开始就想清楚,选择一个专业化的律所或师傅,精耕细作了?
求职的这段时间也遇到过某些前辈让我直接进律所做提成律师,但我本人认为对于新手而言这是最糟糕的选择,除非你真的是拥有资源和天赋的不一般人,否则我觉得这就是放羊式的自生自灭。我的理解是,高效的成长,是先学会前人已经摸索出来的知识和技能,越往上走,懂的人自然就越少,这个时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自学了,所以我觉得把时间浪费在初期打小怪兽的阶段非常的不划算。
最近这一个月,我阅读了一些前辈的经验博文,也请教了一些资深前辈,结合自己的思考,大致梳理出几条脉络,希望大家也能给我宝贵的意见,毕竟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 =|||
首先,传统律师的本质是服务,而服务业的弊端是难以实现快速复制和单位时间的多重产出,那么在时间有限的前提下提升收入只有两个维度:一是提高标的额,这是由客户和案件本身的质量决定的;二是提升单位时间的收费,这是由律师专业度和市场价值决定的;另外我想提一嘴,跨越服务行业弊端,实现快速复制和单位时间多重产出的法商结合,本人觉得也并不是不可能,但是作为菜鸟律师的我们,目前还是需要踏踏实实的做好传统服务的第一步,切勿好高骛远呀!所以本文暂不讨论。
总结下来,个人认为可以从这几个维度进行思考:
一、进入高门槛的特长法律领域,培养自己在案件中的无法替代性。
为什么要进入高门槛的特长诉讼领域了?因为对于一些专业性不强的普通诉讼案件,例如百姓之间线下的民间借贷,当事人只要掌握几个关键点,比如借条和付款凭证,就确实有可能自行操作案件,甚至可能胜诉。所以在这些门槛较低的案件中,很难改变当事人蹭完咨询就走的主意。
但是,如果律师专攻的是有一定门槛的专业化案件,譬如知识产权中的专利诉讼,那么即使律师很擅长演讲和教学,客户也很难从一两次会议中掌握如何自行处理专利诉讼的能力,对于这样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复杂领域,客户还是会倾向于聘请专业律师来解决。
又譬如非讼服务中撰写小公司股东间通用的股东协议,专业化程度很有限,有些当事人在多咨询几位律师后,也能对其中的要点说出个一二来,接着似乎顺理成章地自己撰写了协议,虽然写得多有纰漏,但客户主观上不会认为这是一件自己做不了的事,还会得意于省了一笔律师费。
然而,如果非诉律师专攻的是基于架构设计的股权激励机制,通过架设持股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帮助当事人精细化地实现股权激励的商业安排。这样的股权激励机制,不是一份文件,而是一个复杂框架下的一套协议,已经超出了通常客户能够自行解决的范畴,所以客户还是会愿意为此支付律师费的。
所以要避免客户蹭完咨询就走,那么不仅要专精一个方向,而且需要这个方向必须有较高的门槛,所以不建议律师将交通事故诉讼、买卖合同草拟这样门槛低的领域作为自己专精的目标。
二、 选择两个互补的专业方向
专业化不代表单一化,如果条件允许,我会可以两个互补的专业方向,齐头并进,这样避免单一发展方向风险过于集中的问题。
有时候,两个领域的互补是业务形态的对冲形成的。例如选择基金法律服务作为专业方向,但遭遇经济下行、资本寒冬、或相关政策限制的局面,又没有别的专业方向供后备回旋,就容易面临比较糟糕的局面。较好的搭配是,私募基金方向配破产清算方向,如果经济上行,企业红火,就做投融资相关的私募基金法律服务,一旦经济下行,企业倒闭,就做破产清算法律服务,两个对冲方向发展,旱涝保收,还能实现专业化。
也有时候,两个领域的互补在于客户圈子的互补。譬如选择商事知识产权领域的律师,或者娱乐法领域的律师,也可以搭配选择民事婚姻领域作为互补的专业方向。这两个专业方向其实代表了律师两种类型的人际交往群,工作群和生活群。工作群带来了商事客户和商业律师作为合作伙伴,又可以吸入大量知识产权案件和项目。同时,娱乐法虽然是更集中于泛娱乐行业,但和知识产权、商事、婚姻财产案件交叉并存,可以实现案件的转换,因为客户群的诉求是交叉并存的。从而使律师的业务量自动取得平衡,也是既能旱涝保收,又能专业化的思路。
三、 培养和成就合作伙伴的专业化程度和数量
我很喜欢的一段话是:“最低版本的用人之道是利用他人成就自己,而互惠互利是市场通用法则的标准版,最无懈可击的是发自内心的希望别人成。帮助他人成功永远比利用他人为自我体系服务拥有绝对的煽动力和天然向心的众望所归。智商之上,格局决定天花板。” 市场是很大的,一个人再强,精力和时间也是有限的,孤军奋战的心态会让你很艰辛。
专业化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维度,选择专业化,就必须至少拥有一些也具备一定特长方向的专业化律师作为合作伙伴。因为客户找到律师时,所陈述的案件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而专业化律师擅长的案件类型又很有限,所以需要其他专业领域的合作律师,把不属于自己特长的案件介绍出去,也需要其他律师把不属于他们特长,但恰好自己擅长的案件,介绍进来,以扩大案源。这样的专业化合作伙伴越多,律师自身能实现的专业化程度就越高,专业细分领域就划分得越精细。如果身边的大多数合作伙伴,都是什么案件类型通通来者不拒的万金油律师,自己孤身一人想专业化,就会缺乏互相输送客户的渠道,会很艰难。
最后,对于律所和师傅的选择,我始终认为,人大于所,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如果你缺乏有效信息的来源,那么,进大所的确是降低风险的选择。
云知队 由天册律所合伙人、浙江省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24-)杭州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任(2015-2023) 罗云律师 领衔组建,专注知识产权争议解决紧密协助的高效团队。 如需了解 云知队 更多信息,请点击链接>>>
云知队 微信公众号 自2013年11月开办以来,目前已有超万名知识产权人关注。
云知队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