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推荐

何帆:七条规则迅速提升团队效能

时间:2017-12-13

作者:何帆

单位:法影斑斓

微信:funnylaw1978

 

KMKnowledge Management的简称,也即知识管理,现代企业通过这套系统,从部门、个人或流程中提取、整合、优化、分享各类知识、经验和技能,推动整个团队的知识体系互联互通、工作成果标准趋同、行为能力整体提升。

 

法院,包括律所,知识管理最大的问题在于,知识的人身依附性过重,缺乏可替代性和可持续性。

 

一个部门只有负责人和承办人熟悉某个具体项目、了解某个领域的问题,一旦领导易人或人事变更,很多事又得另起炉灶,重复劳动不说,政策接续也很困难。

 

这篇文章想聊的,是如何构建法院综合部门的知识管理系统,或者大而言之,是机关综合部门的知识管理问题。


构建部门知识体系,合理搭建逻辑模块

很多新人都有体会,许多公文或流程,若没有前辈提供的“模板”,几乎一下笔就错。而更糟糕的是,有的“模板”本身就错,导致整个团队一错再错,还浑然不觉。

 

一次,我参加一个律师论坛,发现许多国际大所,过去也曾面临类似问题。同一个律所发出去的信函或意见,格式五花八门,字体千奇百怪,既不严肃,也影响外部形象。

 

为解决上述问题,不少律师事务所引进软件,建立了覆盖全所多部门、多语种的模板系统,对所有信函、传真、备忘录、合同格式等都做了明确规定,用系统设置好,律师每次写好文件,都自动统一生成符合本所“长相”的文件。

 

在这个基础上,许多律所又打造了范本库、指引库、术语库,进而搭建内部在线图书馆,逐步形成知识和质量控制体系(KQ ledgeKnowledge and quality control ledge),由合伙人在分管部门牵头抓文档管理和知识管理,确保工作质效提升。

 

行政公文模板和裁判文书样式的事,未来通过技术手段和办公系统就可以解决。但这件事也启发我研究建立部门的知识模块。

 

一、建立部门知识管理库

 

说“库”可能有些复杂,其实就是以Word为载体,建立多个文件夹的有机组合。

 

在总文件夹下面,结合部门业务实际,构建不同类别的二级文档。如办会指南、办文指南、大事记(工作日志)、工作流程图、重大会议、重要项目、课题管理、宣传工作、简报动态、地方工作,等等。

 

一级目录下面,又可以细分为若干二级、三级目录。如办会指南项下,可以有办会具体流程、会议文件模板、工作要点提示等,会议文件模板项下,可以有会议须知、会议通知、主持词、会议名单、会议议程的模板和范例,甚至可以依会议类型、规模不同(全国会、试点会、领导小组会、推进会、调研会、督察会、座谈会、协调会、部署动员会、新闻发布会、专家论证会等),设定不同模板。

 

总之,每个模块内容独立成型,又相互关联,有机串接起一个完整的内部知识体系。

 

二、合理搭建逻辑树

 

按照“不遗漏不重叠,互斥而且穷尽”(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原则,搭建一个知识“逻辑树”。

 

搭建这个“逻辑树”的人,必须对整个部门的历史传承、职能定位和全局工作有通盘了解,所以最好是部门“一把手”,也可在部门副职和资深成员协助下,设立、调整和更新结构。

 

例如,会议。办会指南主要解决的是不同类别会议如何办的问题,推动办会“菜鸟”尽快上手,但有些模板也方便“老手”直接套用,提升办文效率。

 

但是,在重大会议、重要项目项下,都可能有与会议有关的选项。如重大会议项下,可能有全国法院司法改革推进会;重要项目项下,可能包含司法责任制改革,其项下可能又包含全国法院司法责任制改革推进会。所以,同样是会议,可能列在不同子目录之下,但都有对应的逻辑关联,甚至可以建立关联链接。

 

无论在哪一项下,相关文件夹都应当包括会议的全套记录,如大领导重要批示、领导讲话、总结讲话、主持词、会议讨论文件、分组讨论记录、会议新闻报道、会议情况报告、会议演示PPT,等等。这样既方便日后查证,也可为未来办好类似会议、梳理政策传承打下基础。

 

归类过程中,必须注重防止重叠原则。

 

绩效考核由于涉及绩效奖金分配办法,与法官薪酬改革项目息息相关,与法官员额制改革中的员额退出机制也有关联;法官惩戒制度虽是责任制项下的关键一环,但又属于司法履职保障的范畴。

 

这个时候,要么依循“最强关联原则”分类,要么根据使用和查证方便调整,不一定追求结构本身的圆融自洽,只要在相应项下建立关联超链接,届时点击跳转即可。

 

三、 确定统一的文件命名规则

 

建立知识管理库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查询和检索方便。

 

有的承办人当时可能对文件内容和归类印象深刻,但半年之后就会忘个精光。不同承办人又有不同命名习惯,这种差异也会给分类、检索造成各种不便。所以,建立统一的命名规则很有必要。

 

以司法责任制改革文件为例,由于每一个过程稿都要存档备查,从一开始就得防止弄混,命名方式可以是“20150820责任制意见第8稿(马渊杰,贺改)”,意思是:司法责任制改革意见,第8稿,承办人马渊杰,内容经时任司改办主任贺小荣改定,改定时间是2015820日。其他如领导讲话、会议方案、调研报告等,也可循此方式命名,但并不是每一类文件都要留下过程稿,具体可根据需要酌定。

 

四、指定知识管理专员

 

构建体系不难,难在持之以恒。

 

部门负责人可以主导知识管理模块和体系的建立,但未必能事必躬亲,时时维护更新。所以,必须指定一个副职或熟悉情况的人员负责这项工作,责任到人,督促部门人员及时提供进度、补充内容,确保知识体系常变常新。

 

促进内部知识分享,推动隐性知识转换


无论企业还是机关,无论个人还是团队,知识都可以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所谓显性知识,是能够用文字或数据表达出来,直接以可视化方式交流共享的信息。

 

而隐性知识就比较复杂了,具体是指紧密依附于某个个人或团队的经验、技能或协同能力,要么很难落地成文,要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例如,同样是查找域外法官员额制的资料,有人只能拿出几篇互联网“大路货”,有的人却可以给出一堆干货,既有核心期刊文章汇编,又有从不同国家最高法院官方网站上摘引的最新数据,还包括域外学者相关研究的综述,后者体现出的检索、翻译、归纳功底,就是一种隐性知识。

 

根据相关统计,一个组织的知识体系当中,相当一部分(42%)属于成员的隐性知识。

 

所以,在提升团队整体知识能力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推动将个别成员的隐性知识,转换为大家的显性知识。前面已经说过,并不是每个人都乐于将自己的经验与所有人分享。这就要求部门负责人做到以下三点:

 

一,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定期与大家分享经验、通报问题

 

负责人也是从一线成长起来的,应当以技能服人,而不是用威势压人。另外,负责人最了解部门的问题和缺陷,可以以讲评或通报的方式,提醒大家注意和改进。

 

二、推动建立内部交流分享机制

 

有时候,交流本身就是分享,了解一个人的选书品味、阅读方法、思维方式,就能间接实现分享效果。交流分享机制可以灵活设定。

 

例如,以人工智能和司法改革为主题的读书会;以提升资料检索能力为主题的内部讨论会;就某项工作如何创新的“头脑风暴”务虚会,等等。

 

三、设定科学的激励机制

 

首先,让大家体会到交流分享的好处,进而自觉自愿这么做。例如,设定一个团队小目标,鼓励大家通过集体智慧去实现。又或者,借助人们的“互惠”心理,推动知识的“等价”交换。

 

另外,分享也是一个收获团队认同、赢得领导认可的过程。有些同志平时很有想法,做事也很有章法,但没有机会或平台表达,可以通过组织专题分享,既倡导大家向他学习,也鼓励他倾囊相授。

 

最后,在绩效考核时,在提升部门整体知识中的贡献也应当充分考虑,并作为一项重要因素。

 

四、推动成员将隐性知识整理成文字,纳入知识管理库


五、在团队内部制造一种相互信任、互利分享、共同进步的文化氛围

 

每个人都有优势和短板,每个部门都有人际关系和利益博弈,但如何认识到每个人的特点,并将所有成员聚拢在一起,求同存异,集思广益,是对部门负责人个人魅力和领导能力的考验。

 

坚持及时复盘推演,推动工作持续改善


复盘是围棋中的一种学习方法,指的是在写完一盘棋之后,要重新摆一遍,看看哪里下得好,哪里下得不好,对下得好和不好的,都要进行分析和推演。

 

具体到知识管理领域,复盘其实就是“行动后反思”(After Action ReviewAAR)的另一种说法,起源于美国陆军的作战方法,强调在每次行动后进行及时反思、总结和改进。

 

在法院综合部门,对重大活动的及时复盘,也有利于改善工作、提升能力。

 

如开完一次重要会议、做完一个专项工作,部门可以以内部会议形式复盘。承办人可以谈谈收获和不足,其他成员可以提出批评或改进意见,再由负责人点评和总结。总之,团队要通过复盘,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规律。

 

复盘后提炼或总结的规律,将并入知识管理库,转化为团队的集体知识,确保以后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任何一次会议、一个项目,如果行动之前有沙盘推演,执行过程有实际体验,结束之后有复盘分析,就有利于实现锻炼队伍、整体提升的目标,这也就是管理学上的PDCA循环。

 

注重信息定期积累,实现知识实时更新


除了前面提到的知识管理专员,部门可以指定专人,负责以下信息的积累和更新工作:

 

一、工作日志

 

每天开了什么会,收发什么文,上级领导有何批示,都应记录在案,年底稍事整理,就可整合成部门大事记。

 

二、文件汇编

 

各式文件,分门别类,汇编成册。必要时,可将上级机关或主要领导关于某个专项工作的重要论述摘编出来,制成摘要或综述。

 

三、地方做法

 

针对辖区法院的最新工作动态、先进经验和主要做法,提取干货和数据,编类整合。

 

四、学界动态

 

定期梳理学术期刊上关于某个专项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撰写综述,形成简报。

 

五、常备口径

 

我所在的部门,经常要对外提供各类关于司法改革的宣传口径或出访口径,如果每次更换承办人,必然导致低效重复;如果拿一个模板以不变应万变,又可能因进度落后、数据迟滞而受诟病。理想的做法,是指定专人维护,定期增补进度,更新数据,对外提供的始终是最新版本,防止临时抱佛脚手忙脚乱,还被上级指责底数不清。

 

这些虽由法院综合管理部门总结出,但是其中的思维,对律所知识管理也同样适用。

 

补齐成员专业短板,缩小基础知识差距

我硕士、博士学得都是刑法,刚到综合部门工作时,总想着学以致用,特别希望从事与刑事相关的事务。

 

但接触司改工作头几年,参与的都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四级法院职能定位、上下级法院关系、基层法官养成机制等改革项目,很难与刑法扯上关系,但回过头来看,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统筹思维能力,就是在参与自己过去不熟悉、不了解的领域过程中学习、养成和健全的。

 

后来自己做了负责人,偶尔分配工作时,也有同志抱怨说,我是学民事的,不懂量刑规范化问题啊,又或者,我是学行政法的,研究不了诉讼收费制度。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说,法学院有开设司法责任制、法官员额制改革课程么?你觉得这些工作该哪个专业的人来干?干自己不擅长的事,才能真正实现能力提升。

 

所以,对于来自不同专业、拥有不同优势的团队成员,在挖掘和发挥其长处的同时,还得刻意安排一些与他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督促其补足短板。这种短板,甚至可以是PPT和图表制作技能。短板补上去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基础知识差异才会缩减,也更有利于部门的整体提升。

 

建立透明工作台账,强化成员可替代性

在综合部门的知识管理中,引入可视化理念能很好解决团队建设中忙闲不均的问题。

 

一、建立透明工作台账

 

实现每个人工作量、工作进展和工作成果的可视化,做多做少,一目了然。

 

二、建立每周工作简报制度

 

每周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每人向全部门报告工作进度和存在问题,负责人统筹提出进度要求和工作安排。

 

三、建立专项工作集体研讨制度

 

对于由某个成员具体承办的项目或起草的文件,从框架提纲、基本内容到过程稿件,定期进行集体研究讨论。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所有人对部门重点工作有整体把握,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某项重要工作完全集中在一个成员手上,所有信息由他垄断,所有资料由他掌握,万一这名成员调动、休假或有其他状况,相关工作就完全停滞,短期内也无人接手。

 

一个理想的工作团队,应该是缺谁都可以运转如常、战斗力如常,哪怕部门负责人临时缺位亦是如此。

 

只有强化每个人的可替代性,团队的整体优势和不可替代性才能凸显。但公允来说,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些具备不可替代性的优秀人才,对于这类人,就抓紧让他成长为新的领导者吧。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减少低效重复工作

长远来看,虽然机关很多材料最终还是要靠人力完成,但部分材料或者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可以交付给计算机了。

 

例如,司法统计分析报告、审判态势变化情况、裁判文书上网情况、重要媒体和自媒体平台的舆情分析报告,都是可以实时生成的。

 

未来一旦建立联通四级法院、打通人案界限的人事系统,只需敲击键盘,就可以自动生成全国法院司法改革进展的报告,全国多少试点法院,多少员额法官,人均多少辅助人员,一线审判力量数量增减,内设机构缩减多少,审判质效变化情况如何,都可一目了然,胜过一切官话套话和华丽辞藻。


以上是我关于法院综合部门知识管理的一些个人思考。是的,整体来看,这些工作需要强势领导的担当督促,需要有心人的悉心维护,需要团队成员的分享交流,需要每个人的参与意识,否则,以管理促高效就是一句空话,而这些,正是当下许多机关稀缺的品质。

 

可是,如果我们愿意做一个负责的人,一个敬业的人,一个追求工作品质和持续改善的人,就不能以条件不具备为由拒绝努力。

 

身处这个技术革命和司法改革同步推进的大时代,法院综合部门也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能不能留住优秀人才,能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能不能实现职能转型和知识更新,是摆在每一位法院负责人、每一位研究室、审管办、办公室工作人员面前的难题。

 

正视它,适应它,战胜它,驾驭它,是我们的担当,也是使命。正如德国诗人里尔克所云: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来又蜷缩回去,

我挣脱自身,独自

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

 

 

云知队  由天册律所合伙人、浙江省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24-)杭州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任(2015-2023) 罗云律师 领衔组建,专注知识产权争议解决紧密协助的高效团队。 如需了解 云知队 更多信息,请点击链接>>>


云知队  微信公众号 自2013年11月开办以来,目前已有超万名知识产权人关注。

                云知队  二维码                 

上一篇:习近平主持审议通过《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意见》

下一篇:2017年度中国著作权十大热点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