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律师来说,言谈是一门艺术
时间:2015-10-19
对于律师来说,言谈是一门不得不掌握的艺术
如何让自己的言谈更符合一名执业律师?本文将主要从言谈的内容和方式两方面,与刚入行和即将入行的同仁们分享一点经验。
一、言谈的内容
(一)不能不懂装懂
年轻律师由于资历尚浅,对于客户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十足把握。这时候,说还是不说,就成了一个问题。
首先,不要想当然地给出任何意见。事实证明,这样的意见往往不太靠谱。客户咨询的问题常常是案件或项目的风险点所在,一旦提供错误意见,可能给客户造成损失,甚至失去客户。其次,最好能够有技巧地延迟回答客户的问题。所谓“有技巧”,可以对自己有把握的部分或整体框架加以阐述、分析,而对于不甚肯定的内容,则告知客户将在咨询相关领域的同事或团队内部讨论后再行反馈。
时常提醒自己,风险控制是律师的重要甚至首要职责。因此,对于拿不准的问题,“不回答”往往优于“乱回答”,对客户、对自身都是如此。
(二)让自己多懂一点
很多年轻律师在专业知识的储备上没有问题,但与客户的沟通往往差强人意。通常来说,原因不乏两点:
其一,实操经验不足。年轻律师刚刚走出校园,真实案例接触较少,而客户咨询的问题多与实践相关联。单纯依靠书本所学,言谈就会显得稚嫩缺乏专业性。对此,对于工作中遇到的实操问题,要倍加留心,多研究多总结积累经验。在市场中,一名“经验丰富”的律师,往往比单纯“饱读诗书”的律师更受欢迎。
其二,其他领域涉猎不够。无论诉讼还是非诉,想成为一名优秀律师,只懂法律是不够的。比如从事VC、PE,要懂得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而从事房地产业务,要熟悉土地和工程术语。年轻律师在入行之初,订阅一两本专业刊物,参加一两个资质类考试,有意识地积累法学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二、言谈的方式
(一)随机应变
所谓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举三组实例:
A.如果对方是业务人员,则减少法律术语,表意尽可能通俗易懂;如果对方是法务人员,则措辞应专业、简练,高效而准确地表达意见;
B.如果是和客户单独接洽,重在把事情说清说透。啰嗦一点也无妨;如果是陪同合伙人开会,发言多为补充,尽量做到言简意赅,以免喧宾夺主;
C.如果客户所问事项涉嫌违法,措辞应肯定,让其意识到风险所在;如果是评估潜在诉讼,则措辞应弱化、留有余地,以降低客户预期并控制自身风险。
简而言之,律师的言谈也需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由于并无具体标准,可谓知易行难。唯有在工作生活中多观察、多总结,情商提高的同时,随机应变的能力才可相应加强。
(二)以不变应万变
有所变,有所不变,律师言谈亦是如此。
其一,尊重。美国人点餐时说“我能来一个汉堡么(Can I have a burger?)”,回答是否加Cheese说“好的,麻烦了(Yes, please.)”或“不用了,谢谢(No, thanks.)”其实,并非西方人比我们谦逊,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更加礼貌。一段话,始于“您好”,终于“谢谢”,其间道几个“请”字,听起来会舒服很多。律师属于服务行业,谦卑礼貌的律师永远比傲慢强硬的律师更容易生存下去。
其二,信心。相同的分析意见,合伙人说出口客户会点头,年轻律师就不行。究其原因,差在信心。有信心的言谈往往掷地有声,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让人觉得特别有道理。如何提升言谈时的信心?除了事前将问题研究透彻外,多读书,多远行,多参加主持、朗诵、辩论类活动等,都是很有效的方式。
三、言谈是一门艺术
律师说到底是语言工作者,言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文提及的只是言谈艺术的冰山一角,一名真正的沟通大师在语音语调、神态表情、适度距离、目光交流、肢体语言以及用心倾听方面都是很有讲究的。沟通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艺术贵在精,精存于心。与君共勉。
文/卢思佳 中伦律师事务所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部
云知队 由天册律所合伙人、浙江省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24-)杭州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任(2015-2023) 罗云律师 领衔组建,专注知识产权争议解决紧密协助的高效团队。 如需了解 云知队 更多信息,请点击链接>>>
云知队 微信公众号 自2013年11月开办以来,目前已有超万名知识产权人关注。
云知队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