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行月圆三度,管中只窥一斑
——天册实习二三言
早在一个月以前,罗云律师和姚小娟律师就鼓励我写写实习的心得,于我懒人确是难题。润物细无声的抽象感知,难以提炼成字字珠玑;人云亦云“实践出真知”的体会,又未免落入俗套;有些门道值得会心一笑,但书成文字又不大体面。大学以来,多数时间都在满嘴跑火车,极少不插科打诨地码字,真到了严肃提笔之时,抓耳挠腮,挤眉弄眼,穷途末路。我试图聊聊这三个月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想,却将数周时间用于拖延。
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作为省内的龙头律所,一直是法科学子神往的实习去处。在没有尖锐的电话铃声时,天册的办公环境是令人享受的。你能听到纸页的窸窣,键盘的噼里,空调的嗡鸣,低声的咳嗽,社会精英的皮鞋愈近与渐远。在这方空间里,仿佛发酵着无声的知识与财富。然而,这还是一家经营了50亩菜地的律所,清高又非触不可及——周一茶水间的黄豆会变成周二热腾腾的豆浆,阿姨会推着小车分发瓜果蔬菜,办公室的桌角偶尔会倚着一只拔了毛的鸡,往日雷厉风行的律师可能蹲在地上剥毛豆。
一番机缘巧合,我有幸在这样的律所获得一个暂时栖居的机会,所跟随的团队便是罗律师的知识产权团队。在天册的合伙人列表中,只有罗律师的执业领域单单填写了“知识产权”,“只做知识产权”也是他这些年对自己的定位。对专长的执着造就了他行业内的口碑,对业务的认真换来了不菲的业绩。他倒一点不像传说中神秘的合伙人,藏在云间,高冷寡言。他说起案子会滔滔不绝,怕表达不清就会不停问“我说清楚了吗”。爱好书法的他会一边打电话一边在纸上随手练着硬笔。他关注互联网的发展,敏感于行内的动态。作为律师,他也具备专业、认真和谦虚的职业素质。在他的团队,我经历了三个月乔装白领的生活,从“复印扫描寄快递”到“检索修改写意见”,感触良多。
羽戈在给法学院的小师妹写文章时提到过“思维比思想更重要”。我书读得少,已然不记得从哪儿看到过这么一种分类——法学论文写作有不同的切入角度,一种是以法律法规正确为前提,讨论其在法律问题中的适用;一种是将法条、判决、学说等都化为论证观点的论据,而法条不一定正确;还有一种是秉持立法者的视角,对现有制度法律予以商榷,高屋建瓴地提出立法建议。以上写作角度的差异也恰可体现不同法律职业的不同思维方式。所谓“律师不信学说”,颇具务实色彩,就是指的第一种角度,罗律师称之为“工匠思维”。
我自问不太懂写作,每逢写论文总是追求晦涩难懂,以追求不明觉厉的效果。喜欢综述各路观点,乐于引用各家学说,然后拍着脑袋就大谈“笔者认为”。这在做学问的进阶中大概都排不上初级,估计是尚未入门。仍记得何怀文老师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必须“有理有据”,更具化到了“先法条,后判决,再学说”的顺序。体会尚浅之时只觉老师严格,如今稍有感悟才知其中奥妙。想来以前所交的论文,大都长着一副“口说无凭”的模样。实习期间,我曾帮忙检索过一些法律问题。以前眼神总能快速捕捉到“笔者认为”,现今目光滞留之处却转移到了梳理法律规范和案件裁判的部分。除了阅读重点发生改变,我也培养了新的习惯——给检索出的“依据”按照支撑力强弱排序,参照的也正是“先法条后判决”的优先级。如果没有法条,没有判决,有官方文件、会议纪要、法官观点也成,总之基本上摒弃了各种学说和学者观点。(当然这与律师的职业需求也有关,我认为在法学论文中,法理学说还是需要的)
当然,“工匠思维”不仅仅体现在论据的使用上,推敲逻辑也是每一位“工匠”耐心所付之处。以前写论文,我估摸着字数篇幅丰腴了,就会大笔一落——“显然可得如何如何”。何怀文老师在课堂上指出过这个问题:“哪里‘显然’了?你们的‘显然’,我一点也没觉得‘显然’!”然后全班发出了会意、心虚、自嘲、团结的笑声。我前几周写过代理词,帮罗律师和姚律师的代理词改过语句、找过错别字,也参与了法律意见书架构的讨论,感到自己总是习惯预设前提,“显然”了太多需要论证的环节。一份代理词应当保证架构的完整,且重视逻辑的环环相扣与层层递进。比如,我认为“对作品的销售显然就是发行行为”,但是罗律师在拟定代理词时单列一段予以认定,看到之时才意识到自己遗漏了这最基础的一步。比如,我比较过自己与罗律师在撰写代理词时不同的逻辑——我采用“抗辩理由A成立,即便不成立还有抗辩理由B”这种让步的方式,而罗律师采用“抗辩理由B成立,不仅如此,抗辩理由A也成立”这种进攻的方式。对比之后,我认为后者立场更坚定、鲜明,递进的逻辑也更有力度。再比如,在我看来“委托作品约定权利归属于当事人,所以当事人及其受许可方都不侵犯表演权”这一简单的抗辩理由,姚律师整整写了五千字的代理词,并在自己的体系中针对原告的主张各个击破。即便如此,她仍然在邮件中说“还很粗糙”,布置我完善一番。
想来,逻辑是律师披靡的径路,说服是律师演绎的艺术,精细是律师雕琢的态度,如此是为工匠。陆游冬日夜读,发出感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然而躬行三月,于我只是管中窥豹,所见一斑也已尽力表达以上。
我的导师李永明教授从我踏入浙大第一天起就强调思维的重要性,而我很幸运能在读研期间分别领略两种法律思维——李老师善登高望远,他带我们一览众山小,视野之宽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罗律师善精雕细琢,在心浮气躁的社会中仍能执着坚持、一丝不苟。当宏观与微观的思维交织眼前,我似乎领略到了法律的宽敞与厚度。
愿即将求职的莘莘学子能历经激荡,仍然在法律行业坚守一隅!
愿法律的每一位信徒都能保持理性、审慎与谦卑!
愿我们所有人,不愧不怍、不忧不惧!
文/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郑金晶
2015年9月9日
云知队 由天册律所合伙人、浙江省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24-)杭州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任(2015-2023) 罗云律师 领衔组建,专注知识产权争议解决紧密协助的高效团队。 如需了解 云知队 更多信息,请点击链接>>>
云知队 微信公众号 自2013年11月开办以来,目前已有超万名知识产权人关注。
云知队 二维码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专业化律师的进阶之路